欢迎访问江门市中南石化有限公司网站!
今天是 2024/5/18 
 
 
加油站业务
成品油及其它油品业务
工业气体业务
润滑油业务
油站超市业务
油站广告业务
汽车快餐及其它业务
 
 
 
在线订购
 
  电话(TEL):
  工业气体业务:
    (0750)6813618
  油品业务:
    (0750)6372288
  招牌/其它电话:
    (0750)6372288
  经理电话:
    (0750)6312460 - 梁生
  传真(FAX):
    (0750)6310369
  业务 E-mail:
    1785035920@qq.com
  招聘 E-mail:
    1091922239@qq.com
  网址:
    http://www.cnznsh.cn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乡邻互助情 内外两开花——从银信与亲人回信看华侨
发布时间:2021/7/25   点击率:824次  来源:江门日报
 
李柏达将三益碉楼修复,成为五邑侨乡独一无二的碉楼银信博物馆。朱磊磊摄
李柏达的母亲给海外亲人的回信。张华炽摄
三益银信博物馆里珍藏的银信。张华炽摄
台山市有座山,叫百峰山。百峰山下,有一条古老的村庄,名叫儒笏村。
    村之东面,巍然屹立着两座中西合璧、古色古香的百年碉楼——三益碉楼。这两座碉楼,除了承担着抵抗匪患的功能外,还是村民们议事、避难的地方。曾经这里一度荒废,却因为一封信,让台山市集邮协会副会长、银信收藏研究者李柏达找到了这里,让这里重新焕发生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海外华侨在海外海内两开花的乡邻互助情,能品味到浓浓的乡邻情。
    A 一封回信
    让两座碉楼重放光彩
    来到都宁里村,两座一前一后建在一起的碉楼,总能吸引人的眼球。这很难让人相信,这座美丽的建筑,竟然曾经荒废了数十年。这座碉楼的重新被找回,得益于李柏达在4年前发现母亲给海外亲人的回信。李柏达的母亲是儒笏村人,因为睹物思人,李柏达来到了母亲的故乡,这就让他与三益碉楼不期而遇。
    三益碉楼的建造人之一就是李柏达的外公黎广饶。黎广饶于1895年在台山出生,民国初年,黎广饶购买了相关出生证明远渡重洋到美国谋生。进入美境后,他改名“LOOK WONG”,在纽约西埠开办了一间洗衣店(又名衣裳馆)。他勤劳俭朴,热情好客,深受顾客的欢迎,生意火旺。
    在当时,台山贼匪横行,都宁里成为山贼劫掳的主要目标。身在海外的黎广饶从家人来信中知道这件事后,心系家乡的他及堂兄弟合议在村前建一座碉楼,保护族人的安全。
    1921年,他将积攒下来的银钱带回家乡,与堂兄弟合资兴建三益碉楼,保护黎家族人安全。李柏达说,“三益”一词来源于《论语》:“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三种人能成为有益的朋友,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紧接着,三益碉楼成为都宁里村村民们的重要建筑。当有匪患时,村民们凭借碉楼抵御。楼中也有房间,可供村民们进行短时间的避难生活。两座碉楼还能互为犄角,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此外,村中有大事想商量,很多时候也会来到楼中商讨。如今,李柏达将三益碉楼修复,华丽转身,成为五邑侨乡独一无二的碉楼银信博物馆。
    其实,三益碉楼几乎是台山碉楼故事的缩影。据了解,台山原有碉楼2000多座,遍布台山的每个角落。现存碉楼1000多座,保留完好无损的有626座。台山的碉楼,主要由海外华侨捐资兴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国外赚了钱的华侨,带金钱和图纸回故乡,建起了具防护与居住功能的中西合璧式碉楼。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华侨心系家乡安全,希望能促进家乡邻里互助,共同保护家园的美好愿望。
    B 台山银信
    一封“纸短情长”一份家乡情
    华侨出洋,一般都是因为家庭贫困,出洋时未尝不是四处借钱欠债,华侨一旦在海外稍微稳定后,会尽快还款。不但如此,他们会心怀感恩,对家乡亲人的情感愈发浓厚,从而知恩图报。平时寄银信回家时,不只是会寄钱给家人,对于亲人邻里,也会有所表示,如果知道其遇到困难,更会倾力相助。
    在三益银信博物馆,有许许多多银信,在这些银信里,希望家人照顾邻里、照料长辈乡亲的内容比比皆是。李柏达说,在外的华侨总会挂念着父母长辈,很多时候都会在信中问候长辈身体是否健康,叮嘱家人照顾好长辈。
    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刘进撰著的《历史文化集·台山银信》一书中,记载着这么几封银信内容。美国华侨毓辉在抗战爆发后寄回赤纸港银300元,并在信中叮嘱儿子惠泉:“伸港银三百大元……交五元汝姊应用,内交捌拾元长婆应家中之用……”著者分析,在毓辉心里,有很多长辈亲人的经济生活状况让他挂怀,因此寄回家的钱,一部分用于资助家里的亲戚,而长婆得到的最多。
    除了照顾长辈,对于后辈,华侨也十分关心。在三益银信博物馆,展出着一封标注“要信”的礼银。这是当时身在美国罗省的邝文献从家人来信中得知,家乡中的后辈亚浓即将成亲,他马上联系在旧金山的女婿李宽明,一同筹备好礼银寄回家里,让亚浓办喜事。这是身在海外的长辈对后辈的祝福与担当。
    C 海外谋生
    华侨相互扶助抱团取暖
    从三益银信博物馆可以了解到,虽然许多华侨因贫困而出洋谋生,但在外工作不易。尤其是1929年发生世界经济大萧条后,华人在外更是举步维艰。在外打拼的华侨们相互扶助,那些没有工作的则需要依靠亲友和同乡的照料资助来生活。
    一位名为“陶伯”的华侨写信给亲友说:“兹付来港银伍拾大元,到日查收以应家用。我无工栖身将有两年,幸赖兄弟照料,免冻奄之苦,前仲廉返美对我说及唐山各人传讲:我不日回唐。但我之护照纸不妥,想返则不能,因金钱魔力所困,二因美国各样工商冷淡,寻食为难,我现时进退两难,惟望出年再做良图而已。”
    一般来说,在春节这样的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到来前,华侨总是想方设法寄送比平素更多的金钱回家,供亲人“度岁节”之用,希望他们能以较为丰裕的生活、喜庆的气氛为一年来的奔波操劳画上圆满的句号。像陶伯这样处于困顿状态甚至失业状态的华侨仍借钱寄回养家钱的华侨并不少见。
    潮龙起著《美国华人史》指出:华人初到之时,人生地疏,言语隔阂,不止谋生困难,就连个人安全都难以保障。因此,越来越多的华侨抱团取暖,华侨社团也开始出现。有专家学者分析,华侨在一个与故乡完全不同的陌生环境求存发展,需要侨团帮助他们联络感情,消除孤寂与恐惧,团结互助,维护和争取正当权益。
    第一个五邑籍华侨建立的社团是台山市端芬人曹亚珠在新加坡创建的“曹家馆”。1822年,宁阳会馆在新加坡成立。有学者表示,侨团其实是移民有一定的人口规模、经济条件和社会需要后的产物,能创立侨团,其实也是反映移民群体在当地侨界的影响力。
    除此之外,在家乡遭遇风雨旱灾害的时候,社团能成为救助家乡的中转站。如1936年7月,台山县“风雨为灾,惨所未见”,有些地区如海晏区自动筹款,台山“阖色组织救灾会”则去电外洋云:“幸籍邑侨关怀桑梓,先后电来巨款,分别等级散赈。”“侨港台山商会台城救灾会”在《新宁杂志》公布了捐助赈款的组织和个人,其中就有多处海外宁阳会馆发来的捐款。
    20世纪初,访问澳大利亚的梁启超曾为墨尔本冈州会馆写了一副对联:“此地为合群修睦之区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今日乃一发千钧之会爱国如家其庶几乎”,这也许是对华侨在海外互助的一个直观表述了。
 
上一条新闻: 华侨支援新中国建设 新中国保护华侨利益  [2021/7/20]
下一条新闻: 机器人做菜?上海首家社区AI食堂受欢迎  [2021/7/27]
 
 | 供求信息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7-2012 江门市新会区中南石化有限公司 All Right Reserved.
江门网站建设新一代科技   粤ICP备09116309号